10月26日,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考古遗址公园——仙居下汤遗址发现四十周年的日子。当天下午,在仙居县由中国考古学会等主办的相关会议上,下汤遗址被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浙江省考古学会共同授牌浙江省“考古研学基地”。另据了解,下汤遗址正和全省另外5处上山文化遗址一起,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仙居下汤遗址位于台州仙居县横溪镇下汤村,遗址发现于1984年,为距今近10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198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台地进行了勘探。该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保存较完整,目前累计考古发掘面积2250平方米,揭示了上山文化时期的壕沟、土台、房址、墓地等遗迹现象,初步呈现万年下汤原始村落的图景。遗址文化层堆积厚达2.5米,包括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好川文化四大阶段,以上山文化为主,纵贯新石器时代始终,年代距今约10000—4000年。因此,专家认为下汤遗址是上山文化遗址群中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年代跨度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活化利用最具潜力的史前遗址,它还原了远古中华早期的村落形态,是我国万年文化史的重要实证。
“下汤遗址可以说是目前为止上山文化里面发现的要素最全面,能够提供整个居住生活全方位各种资料的一个遗址。它的这个早期村落或者说农业聚落的要素是非常齐全的,所以有这样一个全面的发现,它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空间的分布上都是对上山文化一个很大的补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秦岭说。
另外下汤遗址还提供了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实证样本,发掘出土的炭化稻米和石磨盘、石磨棒等加工石器,还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加工场,以及最新发现的好川文化时期的水稻田遗迹,共同呈现了长江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生产的基本面貌,为中国早期农业社会特别是稻作农业社会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样本。
2022年,下汤遗址被纳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形成研究”课题。在当天的会议上,120余位来自全国考古文博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物保护专家、上山文化遗址联盟成员、地方文史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长江中下游早期稻作农业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
“下汤遗址有什么令人兴奋的重要发现?最大的发现就是我们初步揭露了一个早期农业社会的状态。新石器时代中国北边是旱作农业,南边是稻作农业。现在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下汤遗址是以稻作农业为基础的。我们谈到这个稻作农业的起源,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起源,下汤遗址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赵辉表示。
下汤遗址发现四十年来,仙居当地坚持挖掘与保护齐抓,目前已累计清理遗址灰坑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遗址公园初步呈现了万年下汤原始村落的图景。此次遗址被省里授牌浙江省“考古研学基地”,将会促进遗址更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另外,作为全省24处上山文化遗址中最早发现的一处文化遗址,下汤遗址目前正会同浦江等我省其他5个县市,共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已上报国家文物局。
“下汤文化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完整,而且整个考古遗址也是最丰富的一处上山文化遗址。下一步我们要在加大下汤文化遗址考古力度的前提上,加快遗址考古研究。通过研究来证明、来体现我们远古的人类是如何生产生活生存的,就是还原和复原当时的生产和形态,然后能更好地为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更多宝贵的材料。”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杨建武表示。